再生資源已成為國家資源供給的重要來源,在新《固廢法》實施的推動下,也將對再生資源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資料顯示,再生資源分為金屬類再生資源、非金屬類再生資源和廢舊電子電氣機械設備三大類,包括鋼鐵、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合金、無機非金屬、塑料、橡膠、纖維、紙張等。由此可見,再生資源組成復雜、種類多,主要發布在生活領域和工業領域。有數據表示,2020年,預計我國主要再生資源回收量將突破3.5億噸。如此大體量的再生資源該如何進行規范處理?對此,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會長曾提出,“我國再生資源行業需注重無害化、標準化、規范化和規模化建設,要積極推進綠色回收利用體系建設,重構再生資源供應鏈。”再生資源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廢物回收的行業,更關系到全社會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打造。在此背景下,再生資源行業實現從“廢品買賣型”向“環境服務型”的轉變,尤其是在垃圾分類全面實施后。生活領域——垃圾分類重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新版《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對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等方面作出細致規定,其中有提到“加強分類收運體系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在規劃、建設、運營等方面的融合。”“兩網融合”則成了再生資源的一個關鍵詞。眾所周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涉及再生資源的回收運輸、分揀加工、綠色供應鏈等諸多環節,而這正與垃圾分類的投放、收集和運輸相互銜接。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實現垃圾分類處理網和再生資源利用網的深度融合,可以讓再生資源從源頭分類投放到末端處置形成完整體系,構建出基于“交投點、中轉站、分揀中心”新的回收體系,推動廢紙、廢塑料等品類在運營和處置上的協同。 這一模式目前已經在上海市、廣東省廣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江蘇省南京市、浙江省金華市、湖南省邵東縣、河南省光山縣等地形成雛形,并因地制宜創新出了多種再生資源收運方式。工業領域——園區化處理模式成為再生資源行業新形態,對于鋼鐵、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合金、無機非金屬等再生資源,我國鼓勵打造園區內的產業鏈條。據了解,目前我國已經共有12個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和4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通過驗收,這將成為再生資源行業發展的新形態。值得注意的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也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也意味著,再生資源回收是一個大的工程,需要建立覆蓋更廣領域、更多行業的協同機制,并制定全領域、各行業資源再生利用標準,這也將成為“十四五”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的重點規劃內容。除此之外,也有專家建議,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建設要充分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構建“再生資源+”模式。同時還要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速度,為產學研聯合研制重要技術提供支持。不管怎么說,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再生資源的市場潛力將會大大釋放。在完成上述兩大領域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構建中,還需要注意要以可回收物中的低值部分為切入點、村鎮再生資源回收等問題。另外,我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仍以傳統貿易為主,這導致了再生資源在運營和管理“下游集中正規,上游分散混亂”。這些均是突破再生資源回收瓶頸的關鍵問題。綜上來看,我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建設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垃圾分類和無廢城市的推動下,這一進程的加載將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鏈接:環保在線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3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