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eggi"><option id="0eggi"></option></li>
  • <table id="0eggi"><option id="0eggi"></option></table>
  • <noscript id="0eggi"></noscript>

    “無廢城市”試點進入攻堅期 “11+5”經驗各具亮點

    上傳時間:2020-09-14 09:08:00

       2020年9月12日至13日,生態環境部在浙江省紹興市組織召開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推進會。一方面,交流各試點城市和地區的工作進展,另一方面,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 據悉,“11+5”試點取得積極進展,并初步總結凝練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模式和創新做法。目前,無廢城市建設“11+5”試點已經全面進入攻堅期,強調積極統籌做好固體廢物專項領域改革工作,謀篇布局“十四五”。會上,專家認可了“11+5”試點在無廢城市建設探索中取得的成果,認為“各地都找到了符合本地實際的‘無廢城市’建設模式”。如深圳市,全市所有3508個物業小區推廣形成了“集中分類投放+定時定點督導”的住宅區垃圾分類模式。截至2019年底,深圳累計建成分類處理設施設備109處。建成5個餐廚垃圾綜合處置項目,資源化利用能力1308噸/日;建成5大能源生態園,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2萬噸/天;建成建筑廢棄物固定式綜合利用廠15處,綜合利用能力1400萬方/年。已累計完成55個綠色產品認證,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24家,累計完成4個綠色供應鏈認定認證。 如包頭,持續建設廠房分布式光伏發電和采煤沉陷區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開展礦坑砂坑生態修復示范;通過綠色礦山建設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深度融合二三產業,打造礦山旅游模式。如銅陵,針對銅、硫磷化工、建材三大支柱型產業,構建環產業鏈減廢模式;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0.77%;啟動“互聯網+”廢礦油、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環保管家式服務試點。如威海,推廣“農村垃圾分類與全域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銜接”模式;制定《威海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目前已完成投資550萬元,海洋牧場體驗館、研究院已建設完成;探索“無廢景區”、“無廢航區”等創建。如紹興,形成了1個改革實施方案和包括調查評估、賠償磋商、損害修復、賠償訴訟、司法 修復、資金管理等6個配套辦法的“1+6”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框架。如盤錦,全面推行鉆井環節“泥漿不落地”工藝;依托一體化大環衛體系,實現盤錦城鄉生活源固廢的“藍色分流與匯流”;構建種養結合型生態農業循環發展模式。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新天津生態城利用自身優勢,搭建國際平臺,展開“無廢城市”建設等,各具特色的做法積累了更多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經驗。在技術方面,“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先進適用技術匯編(第一批)已經發布,并且開始進行應用情況調研。 第一批適用技術包括了24項危廢處置技術、10項工業固廢處置技術、7項農業固廢處置技術,和31項生活固廢處置技術,以及2項信息化管理技術。其中涵蓋了有關于廢礦物油、水泥窯協同處置、醫療廢物、含砷重金屬、廢電路板電子元器件、尾礦、有色金屬冶煉渣、廢輪胎、報廢汽車、生物質秸稈、畜禽養殖糞污、城鄉混合有機垃圾、沿海餐廚垃圾、建筑垃圾、鋁塑/紙塑符合包裝等,基本上全領域的解決方案。總的來看,在試點1年多的時間里,“無廢城市”試點4大體系逐步建立。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安排中央資金4.4億元,支持“無廢城市”試點地區24個畜牧大縣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商務部累計推動231家綠色商場創建;生態環境部7個技術幫扶工作組完成了3輪次幫扶,10個專題研究組展開多項專題研究。階段性成果,已經顯現。


    文章鏈接:環保在線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38217.html

    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