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eggi"><option id="0eggi"></option></li>
  • <table id="0eggi"><option id="0eggi"></option></table>
  • <noscript id="0eggi"></noscript>

    試析我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上傳時間:2020-01-08 08:23:00

       自將環境保護制訂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以來,政府部門的環境整治工作就呈現出逐年加強的趨勢,這促使我國很多農村及城市地區的環境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且設施的整體運營水平也得到顯著的提升。然而,我國大部分的農村仍存在較為嚴重的臟亂差問題。據有關調查表明,農村近幾年經濟與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同時,其環境質量卻在日益下降,這直接使得人們的居住環境受到極大的破壞。為此,本人較為深刻地分析了目前農村采用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以及模式,并對此提出有關的建議,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現狀及處理現狀,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現狀,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人口數量有關數據,農村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0.8千克。我國每年產生農村生活垃圾1.75億噸(按2015年底全國6億農村常住人口測算),其中有0.7億噸的垃圾沒有經過任何處理。近年來,我國對農村地區建設不斷加強,但對農村生活垃圾及時有效的處理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成噸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或簡易填埋處置,侵占大量土地的同時還消耗了本就緊張的人力、物力、財力。成堆的垃圾滋生蚊蠅,引發疾病,散發惡臭,污染空氣。我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全國范圍內的行政村總數約為69萬個,能夠對生活垃圾進行有效處理的農村僅有32萬個,約占總數的46%;有14個省份該比例低于35%,少數省份甚至不到10%。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8》,2017年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總量達 18,013.0萬t,其中垃圾填埋量達11,483.1萬t,占總量的63.7%,焚燒處理量達6175.5萬t,占總量的34.3%,其他 354.4萬t。相比2016年,無害化處理率提高,其中垃圾填埋量下降,焚燒處理量大幅提高,可見,我國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正進一步向焚燒轉變,這樣做不僅可以減少土地的占用,同時可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我國農村生活垃圾量大、規模大,但垃圾的有效處理量與垃圾遞增的態勢脫節,農村環保欠賬嚴重。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及應用,城鄉一體化處理模式,城鄉一體化處理模式具體是指,把農村地區所產生的生活垃圾加入至城市垃圾的處理體系中,進行統一集中化的處理。通過采用這種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當前所有的垃圾處理設備及絕大多數的環境保護措施,從而可以節約資源和成本。但是,我們要清楚地意識到,我國對這一模式的運用尚不成熟,還處于一個摸索起步階段。此外,我國的這一處理模式主要可分為兩種,即,三集中模式和四集中模式。其中,三集中主要指村集中、鎮轉運和縣處理;相較于三集中,四集中除了包含三集中的每一環節外,還有縣轉運、市處理。由于城鄉一體化處理模式可以很好地起到節約土地資源的效果,所以被我國東部地區較為廣泛的采用。農村生活垃圾集中就地處理模式,所謂的農村生活垃圾集中就地處理模式具體指把某一地區范圍內生產的全部生活垃圾進行集中式收集,然后通過采用填埋等技術將垃圾進行消解。在我國,大部分較為發達的鄉鎮都采用這種方法來處理生活垃圾,比如:寧夏銀川的很多鄉鎮運用收集填埋的方法來處理生活垃圾;浙江象山的多數鄉鎮多采用垃圾堆肥的方法來解決產生的生活垃圾。不管是哪一種的就地處理模式,其最為顯著的優點就是,投入成本低,所以,我國大多數的農村地區都采用這種方法。然而,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如果不能科學地開展操作,就會導致二次污染問題的出現,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必須要加強對農民垃圾處理知識的有關環保培訓。農村家庭生活垃圾家庭處理模式,目前來說,家庭式處理模式是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中被運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這一模式的含義是,將家庭作為垃圾收集與分類的單位,之后將收集好的可回收垃圾送至回收站,其余垃圾進行堆肥或填埋。這種模式具有體積小的優點,所以幾乎所有家庭都能自己進行。然而,由于垃圾并未受過無害化處理,所以當堆肥時間較長或難以確保其質量時,二次污染問題可能產生,從而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具體措施,全面推廣分類減量法。即農戶按可降解和不可降解標準進行二次分類。為每一戶農戶配備垃圾桶(兩個及以上),分類標準按可降解,與不可降解,進行劃分,或者根據當地農村垃圾的特點進行分類,去繁從簡,培養農戶的垃圾分類意識。由垃圾收運員在村內訪查,記錄垃圾分類情況,及時清運垃圾。并適當地對垃圾分類做到位的農戶進行一定的獎勵。“可降解”的垃圾送去專門的發酵池,利用垃圾發酵提供村里的照明等用電設施,或將發酵的垃圾進行堆肥,成為農作物的養料,回歸當地農業生態環境。 由相關工作人員再在農戶分類基礎上再次篩選,將不可降解的垃圾分為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類,可回收的交由可再生資源公司作回收處理,回收的資金可以補貼當地農村的環境管理費用。不可回收的與可降解垃圾的發酵殘渣一起轉運到指定的垃圾填埋場、焚燒廠進行二次分類處理,有毒有害的垃圾進行特殊處理,同時對整個流程進行信息的收集和反饋。分類減量法,據實際測算,垃圾分類減量后,體積約能減少46%,重量約能減少33%,減量效果顯而易見。既節省了垃圾分類這一步驟的人工費用,又降低了垃圾在清運過程中的運輸費用。同時可降解的生活垃圾也可用來發酵供電、堆肥歸田。取得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農戶的日常生活帶來便捷式體驗,也美化了環境。政企結合下的新型生活垃圾收運模式,結合分類減量法和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充分調動廣大農戶、當地政府、大型企業的積極性,相互配合、監督。其主要特點是從垃圾的源頭上由農戶進行分類放置。由政府主導,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外包給企業運營。引導市場介入,采用市場統一收運模式,實行政府監管,企業運作的方式。企業主要負責將垃圾進行細化分類,按類別收運到不同的垃圾處理地點。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因地制宜,在合適的地區建設諸如垃圾發電廠、熱解氣化垃圾發電廠,配套無害化填埋場。產生的電能與熱能可以由政府出資購買,亦可作為企業設備用電的一部分。企業從垃圾處理中獲得的經濟效益可以用來繼續改良設備或者擴大垃圾處理范圍,使更多的農村地區都能受益。對于農村垃圾處理的建議,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備的體系,但是有關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法律法規依然不夠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比較籠統,可操作性不強。垃圾治理要做好,一定要以法治為基礎,只有從政策上開始重視,才能解決相關資金的問題,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才能得到保障。但相應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施絕不能一概而論,建議各地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建立地方性法規,結合地方農村生活垃圾的特點,因地制宜,以分類回收為大的方向,根據轄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加強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政府應當定期的對廣大農村居民進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對全體村民普及生活垃圾的科學分類以及處理的知識,通過村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方式,提高其環境保護的意識水平和知識水平。使其充分意識到垃圾處理不當所帶來的對生態的巨大破壞,進而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不利的影響。讓環保意識真正樹立在村民的腦海里。政府角色轉變政府的投入,只能在短期內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只是治標不治本。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要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徹底治理,政府就要進行角色轉換,借鑒目前運行效果較好的PPP等第三方治理資本運作模式,政府可以與企業合作向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方向開拓,要從垃圾的處理者轉換為垃圾的處理監督者。勇于走市場經濟的路子,使農村生活垃圾垃圾處理得以市場化、現代化、規模化、產業化。從源頭做好,針對農村生活垃圾的特點做好垃圾分類與收集工作,這是垃圾回收再利用的基礎。如果垃圾沒有在源頭進行分類,就會有更多的垃圾需要收運和處理,這樣的結果將會是不經濟的。垃圾分類是市場化和減量化的第一步,市場化能夠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而減量化可以大幅降低垃圾收集、轉運的高成本。

       綜上所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首先應以分類減量為核心,政府應不斷引導、幫助農民通過源頭分類、就地消納,減少轉運成本,提高回收利用水平,加大和發掘垃圾資源的可利用性與可循環性。

    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