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家標準委下達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導則》(GB/T 37066-2018)(以下簡稱《導則》)國家標準制定計劃。該標準由江蘇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牽頭,聯合江蘇靖江市政府、湖北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浙江安吉縣中國美麗鄉村標準化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研制。國家標準《導則》于2018年12月正式發布實施。時隔近一年,在江蘇省各級政府的引導和江蘇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的技術服務指導下,江蘇省各地農村正積極全面貫徹實施該標準,在實現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理,垃圾處理減量化、無害化,實現美麗鄉村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
近日,記者在江蘇省靖江市生祠鎮東進村看到,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單獨收集、清運、處理,全部按照《導則》進行操作。基于10多年來靖江市農村綜合管護取得的豐碩成果,靖江市被遴選為全國12家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標準化試點縣市之一。通過兩年試點,靖江市形成了“1189”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標準化試點模式,為《導則》起草提供了有力借鑒。“1189”即村級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標準11項,河道、道路、綠化、村莊、農村公共設施、小農橋、涵洞、灌排設施“八位一體”管護,九大運行保障機制。今年,靖江市在農村全面推廣“1189”模式的基礎上,嚴格貫徹實施《導則》等國家標準。推廣要成效,資金很重要。靖江市級財政在原有綜合管護經費2400萬元總盤子不變的基礎上,專門設立了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國家標準推廣專項引導資金530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專款用于推廣和各村獎補,其中重點村獎補5萬元,達標村獎補2萬元,各鎮也設立配套資金。
靖江市東進中心村黨委書記張金榮告訴記者,實施《導則》后,一方面避免了農村垃圾遍地污染環境;另一方面通過分類收集可回收垃圾,集中處理給廢品收購站后的收入,還解決了部分保潔員的工作經費。據靖江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楊偉程介紹,貫徹實施《導則》國家標準過程中,靖江市還將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五面清潔”、通村通組道路建設、戶廁改造等一系列專項工作,重點治理村莊污水、露天糞坑,讓全市農村環境明顯改觀。記者從靖江市政府獲悉,該市將在全面貫徹實施《導則》的基礎上,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力爭通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啟動8個集鎮規劃建設工作,啟動16個示范引領村、33個特色發展村、54個集聚提升村打造工作,形成“以點帶線、連線成面、點上有精品、線上有風景、面上有花園”的生動格局。高黨社區位于睢寧縣姚集鎮東北,總面積3.14平方公里,人口2560人。集中居住前,村莊布局松散凌亂,基礎配套缺乏,居住環境較差。
經過一年多的精心建設,原來“臟亂差”的落后村莊,已搖身成為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現代社區,徹底改變了過去“垃圾隨風刮,污水靠蒸發”的面貌。高黨社區堅持高標準規劃,聘請清華大學建筑與規劃設計院負責小區建設規劃編制,并多次公開征求群眾意見后予以完善,讓村民跟城里人一樣享受完善的公共服務。姚集鎮高黨社區黨總支書記宋斌介紹,貫徹實施《導則》讓高黨的生態環境建設更加有章可循,有標可依;實施《導則》后,每家每戶都備置了家庭垃圾分類桶,同時在小區內設置了6處大型垃圾分類收集點,居民生活垃圾分三大類投放。記者在現場看到,保潔員每天早上會開著三輪車挨家挨戶上門收集垃圾,同時做好記錄,并幫助村民準確投放。下一步,社區還將推進有償回收有毒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回收積分制,鼓勵居民源頭垃圾分類積極性,提高垃圾分類效率。得益于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高黨社區先后獲得“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江蘇省水美鄉村”“中國國家旅游”鄉村振興旅游目的地等稱號。與《導則》一起發布實施的,還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導則》(GB/T 37071-2018),該標準從農村生活污水的收集、處理、排放及以上過程的運行維護和監督等方面提供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路徑的相關建議,該項國標也正在全國各地農村廣泛宣貫,積極推進實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