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期內,發電電價補貼退坡已定調!“逐步減少新增項目納入補貼范圍的比例,引導通過垃圾處理費等市場化方式對垃圾焚燒發電產業予以支持。” 上述定調源自財政部10月18日公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8443號建議的答復》(財建函〔2019〕61號)。這份關于保障垃圾處理產業健康穩定發展建議的《答復》同時明確了擬對已有項目延續現有補貼政策。下一步,財政部或將對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政策進行調整,放開目錄管理并由電網企業直接確認符合補貼要求的項目及應補貼金額。盈利靠補貼?作為國內生活垃圾最主流的處理方式,焚燒發電也是鏈條最成熟、規模最大的環保產業之一。過去10年,通過電價補貼、稅收優惠大力扶持垃圾焚燒產業發展。2006年國家發改委將垃圾焚燒發電納入生物質發電范疇,自此垃圾發電開始享受可再生能源補貼。“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焚燒發電既有可觀的國家補貼,又可以拿到垃圾處理費,是一項利潤十分可觀的產業。” 按照2012年印發的《關于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垃圾焚燒發電廠在噸垃圾上網電量不大于280度時可以享受國家0.65元/度的電價補貼政策,高出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實行兩級分攤。即垃圾焚燒發電電價=當地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省級電網負擔+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基金負擔。補貼引入后,垃圾焚燒的收入來源主要源自兩大支柱:垃圾處理費與垃圾焚燒發電的上網電費收入。即一方面當地省級電網負擔每千瓦時0.1元,電網企業由此增加的購電成本通過銷售電價予以疏導;另一方面則納入全國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解決。據業界人士透露,補貼已占到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總收入的60%。2019年4月,生態環境部對超排垃圾焚燒發電企業釋放重大利好:采取核減電價補貼,限制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措施。加之此前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已享受“三免三減半”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彼時稅率已降至15%以下。至此,依靠垃圾發電補貼和處理費補貼,焚燒廠早已走向資本化運營道路。補貼取消后出路在哪,隨著產業成熟度不斷提升,且中央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缺口和地方財政環境治理的缺口不斷擴大,扶持政策出現了退坡跡象。面對即將到來的補貼“剎車”,不少企業開始擔憂行業前景。垃圾焚燒電價補貼是行業投資回報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金融資本對于產業發展潛力和空間的預期。
目前,北京的燃煤發電機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3598元。而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政府補貼價格一般在100-200元之間。根據權威媒體此前報道,北京每噸生活垃圾焚燒的社會成本接近1095元,而這樣的價格遠非當前政府向垃圾焚燒廠支付的160元/t的垃圾焚燒處理費價格。垃圾焚燒屬重資產行業,獨特的公益屬性也決定了項目收益水平有明顯天花板。“有投標的焚燒廠說是(垃圾處理費)幾十元一噸,實際(焚燒廠)是靠發電賺錢。”業界資深人士透露。“隨著能源收益空間逐步收窄,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盈利處境愈發艱難。而在補貼不增加、環境效益收入愈發水漲船高的情況下,垃圾焚燒發電企業處境可想而知。若只取消國補項目凈利率受影響絕對值接近16.89%,此時多數垃圾焚燒發電企業處于微利狀態。但電價補貼全部取消時,則前述數值將超過30%,這也將令多數企業處于低于基本盈利階段。尤其對于以企業為主導的產業資本等長效資金,將降低其投入環保行業的意愿。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由于垃圾成分復雜,籠統地對垃圾焚燒發電進行補貼、片面強調“發電”這一后續增效環節,形成錯誤激勵。
但無論補貼如何演變,對于垃圾焚燒發電而言考驗才剛剛開始。“現有成績主要靠單一要素拉動,對高質量服務的追求已經到來。”E20環境平臺董事長傅濤直言。原來靠資本和市場,未來更多靠產品和服務以及技術創新,精準投資、精益生產才是趨勢所在。
文章鏈接:環保在線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3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