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eggi"><option id="0eggi"></option></li>
  • <table id="0eggi"><option id="0eggi"></option></table>
  • <noscript id="0eggi"></noscript>

    深化“放管服”改革,解放和發展綠色生產力

    上傳時間:2018-09-10 09:39:00


        近期,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要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發展是硬道理,而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則尤為關鍵。如果是粗放式的、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形象的說就是竭澤而漁,不可持續。只有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底線,以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為導向,才能實現永續發展。這就需要在生態環保領域內,加快審批制度改革、強化環境監管執法、優化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從而筑起一道制度的格柵,讓環境守法企業暢通無阻,令環境違法企業寸步難行,助力高質量發展。

        加快審批流程是先導。近年來,一些地方對于涉污項目的環境影響慎之又慎,反復論證,甚至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或者項目都不愿引進。還有的部門為確保萬無一失,所有項目不加區分,都先送到生態環境部門“走一遭”,得到確認才進入下一步程序。種種情況,不僅徒增工作量,而且影響項目正常進度。抓環保絕不意味著不要GDP,而是要綠色GDP,對于環保合格的綠色企業,就要開辟綠色通道。《指導意見》指出要深化簡政放權,精簡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服務實體經濟。

        強化環境監管執法是保障。違法排污的企業,逃避了應承擔的治污成本,實質上是一種不正當競爭,對規規矩矩治理污染的企業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這種企業,就是產黃金也不能要。《指導意見》從宏觀戰略層面,要求用好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器,推動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壓實治污責任;從微觀戰術層面,提出依法嚴懲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嚴格禁止“一刀切”。多管齊下,有效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企業自覺守法,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優化公共服務是亮點。當前,保護環境日益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越來越多的企業爭當綠色領跑者,自覺履行環保責任。《指導意見》要求提高政務服務效率、提升信息服務水平、增強技術服務能力,使我們看到,生態環境部門不僅是鐵面無私的執法者,更是無微不至的服務者。通過增強服務意識,將工作重心前移,創新方式、搭建平臺、暢通渠道,構建政企良性互動的格局,就能讓更多的企業加入到綠色環保陣營中來。

        釋放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紅利,就是解放和發展綠色生產力,必將為走出一條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并行不悖、和諧共贏的綠色發展之路奠定堅實基礎。

    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8